2024-02-17 01:41:17 | 起点排行榜
满族的传统节日其实蛮多的,比较常见的有满族春节撷趣,满族的添仓节,满族的二月二,满族的虫王节与颁金节,满族的中元节等等。
那么下面就讲讲满族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具体如下。
满族春节在古时候被称作为元旦,译为满语的话就是阿涅业能业,这一天在满族的传统中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而他们的春节其实是源自于汉族的习俗,所以满族的春节习俗跟汉族的会有些相似,但是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节前准备:
人们会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窗花和福字等等,其中挂笺在满族中也叫挂旗,他们会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的笺。
节前人们还会做满族的传统糕点——萨琪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来制作,做出来的萨琪玛色香味俱全,是满族人特别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除夕:
除夕下午他们要祭祖、祭天。
他们除夕还要接神,接神后还得在大门口放一根横木来阻止鬼魅进来。
他们的除夕也会挂门神来驱邪避鬼,这个就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演变,他们的门神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等。
除夕夜他们还得分发“神纸”,家里的晚辈男子还要去族里的其他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时他们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他们包的饺子讲究要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
满族主要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但是在风俗上会有所差异,满族人的除夕会守岁至半夜,吃饺子或手扒肉,而端午节满族并非纪念屈原,而是祈祷解瘟,至于中秋节则与汉族人相同。
那么下面就详细讲讲在满族的这些节日他们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具体如下。
春节:在以前,满族人会在春节期间祭天、祭祖。祭祖时,他们会在祖宗板上贴上“白挂钱”,还会摆祭品、烧檀香,族长还要歌颂祖宗功德,然后族人再依次进行跪拜。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祭祖的习俗已经慢慢简化了,现在只在春节前给祖先烧香摆供致祭。而祭天,则是在院子里竖上一跟高杆,然后在上面放个锡斗,斗里面放上猪肠等物,以供乌鸦食用,而这跟杆其实是有名字的——“索伦杆子”。但是演变到了今天,“索伦杆子”已经非常少见,大部分满族人都是在每年三十日至正月十五日(有的地方到正月初六),在院字里竖灯笼杆子,到了晚上就点燃灯笼,祝愿人寿年丰。
另外他们还有一点与汉族的习俗比较不一样,那就是满族人会在“除夕”守岁到半夜,期间吃饺子或手扒肉。
端午节:端午节其实是满族与汉族的共同节日,但是满族的端午节却并非是纪念屈原,而是祈祷解瘟。农历五月初五,满族家家屋檐及门楣都插上艾蒿,还用红黄彩纸剪成宝胡芦贴在缸上,意在解瘟。
中秋节:与汉族相同。
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三至五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进入辽阳、沈阳地区,在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下,满族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皇太极即位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山海关定都北京,大批满族居民迁移关内,与汉族杂居共处,在经济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春节便随之而成为满族与汉族共俗的传统节日。起点排行榜
每当进入腊月,满族家家杀年猪,相互请吃白肉血肠。老太太哄孩子的歌谣唱到:“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杀完年猪,全家人都开始行动,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俗话说“一起腊月门,便有过年来。”清代诗人沈兆褆有《吉林纪事诗》“梅花未放雪花飘,守岁重裘貉与貂。儿女团圆同不睡,迎春送腊是今宵。”
春节,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蒸年糕、烙粘火勺,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初一早饭后,穿上新衣服给族中长辈拜年。新结婚的媳妇身穿鲜艳的旗袍,脚穿马蹄底旗鞋,由大伯嫂子领着先给祖爷磕头献香,然后给族中长辈拜年,累得腰酸腿疼,但也能收到不少的压岁钱。
初一这天是鸡日子,因为满族按阴历计算历来有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谷八,九果十菜之说。这十天中哪天天气好,今年就得什么。初一这天是鸡日子,餐桌上自然少不了家鸡炖蘑菇或野鸡炖粉条,故有“初一无鸡不成席”的说法。饺子一直吃到初五,吃饺子要捏破,此五日内不泼水、不倒灰、不开柜。一般早上蒸饺子,取蒸蒸日上之意。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二月二剃“龙头”。正月十五前妇女不做针线活。
歌舞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据《渤海国记》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婉转,号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跷。至今,此俗仍沿袭不衰。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春节,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1.春节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一、三月街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二、
水族有什么传统节日水族的节日有哪些1、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2、卯节。水语称“借卯”。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和与之相临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人过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日子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共分四批轮流过节。由于“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故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过端
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蒙古族除夕晚上,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方开始吃饭,酒肉吃得越多越好。还要向长者敬“辞岁酒”,然后围火塘吃饺子。初一早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开始串包,并进行赛马。彝族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布依族初一,姑娘们黎明时分就挑一担“吉利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前去参加“踩花会”吹“哟友”
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藏族传统节日:山会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
农历3月3日是什么节日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三月三拜蚩尤。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假日,本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
傣族的特产是什么?一日常食俗1傣家宴席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什么要过春节呢?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必过的节日,春节对我们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归属感,春节到来的时候,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团聚新春,一起吃吃团年饭,唠唠嗑。美食篇:说到年味美食,当然少不了我们四川。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川妹子,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四川的过年必吃美食吧!一、烟熏腊肉,腊香
2024-01-19 16:17:45
2024-01-05 13:53:17
2024-01-04 10:14:09
2024-02-05 14:43:52
2024-01-25 23:50:45
2024-01-17 19: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