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

2024-02-21 08:37:43 | 起点排行榜

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相关的问题,今天,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

土家族过赶年的过年习俗

过年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代代相袭。虽然,这种过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称为过赶年,但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流传至今而被保留了下来,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见的。土家族人的过年习俗主要有: 年猪杀了,煻糁做了,接下来需要干的事便是打粑粑,粑粑是土家人过年时节必须准备的食品。打粑粑时,一般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来打或者兄弟哥嫂至亲合在一起打,男女老少齐上阵,分工有序,有负责用甑子蒸的、有负责烧火的、有负责打粑粑的、有负责制作粑粑的,打粑粑的人一般都是几个家中身强力壮之人,妇女主要负责制作粑粑,打粑粑的人和制作粑粑的妇女人数要多,其他的程序一般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其做法是先天晚上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洗净,泡上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将其分别滤干,用甑子将其分别蒸熟,然后,放在粑粑槽内用一丁字形的棒槌你来我往地打揉,将糯米、高粱、小米分别打得不见了颗粒、粘成一团糯米团时,打粑粑的男人用棒槌将其弄起来,做粑粑的妇女则伸出手将其接住,一起放到擦洗干净的四方大桌上,由手巧的媳妇将糯米团扭成大小合适的球形小团,分给其他制作粑粑的人。制作粑粑的人将这些球形小团放在一块特制的木板下均匀地用力压成圆饼,其大小一般有三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径两寸左右,厚一厘米左右。稍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约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余斤的,此种粑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被称为“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的大方,并且,这种粑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嫁了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他们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他们独霸一方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他们打粑粑的时候,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弟兄们急忙将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而难以分开的粑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吃和煎起来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养后代,他们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当年之事,此后过年时他们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粑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这种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

粑粑制成之后,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土家族人打的粑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春天是农忙时节,有“你误它一时,它误你一季”的说法,此时时间至为重要,粑粑在这时节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处,火烤或者油炸既简便实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带进山中,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粑粑来。家中来客,围着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脚上鼎罐里烧的开水和着甜酒与粑粑一起煮来招待客人,给客人斟上满满的一碗,还客气地说喝碗开水打打口渴。拜年时,粑粑也有了用处,在土家族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说粑粑是土家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土家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朝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出现了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木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能够降鬼的大神“神萘”和“郁垒”的名字,以此来驱鬼镇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在桃木板上题写联语以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于公元964年除夕在其卧室门上题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过年悬挂春联已经很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所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对当时悬挂春联的盛况的一种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与原所挂的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将春联又称为“桃符”。明代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以供他穿着便装出巡时观赏取乐。文人雅士为此在当时将题写春联当成一件文雅之事,写春联便成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春联有的地方将它叫做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土家族人则将贴对联叫做贴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土家族人的美好愿望,是土家族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每逢过年,从土家族地区的乡村到城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释菜,礼门神也。”但门神所指何人,各地说法不一。但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神萘”、“郁垒”。传说黄帝时,神萘、郁垒在度塑山下检阅百鬼,遇到害人之鬼就用绳子捆起来扔给老虎吃,所以人们就用桃木雕成神萘、郁垒的形状挂在门上。二是认为门神所指是秦叔宝和尉迟恭。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心情不好,常听到卧室外有抛砖掷瓦,鬼魅呼叫的声音,弄得他无法入睡。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秦叔宝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像聚蚂蚁,还怕鬼魅吗?”于是他和尉迟恭立于宫门外把守。至此果然安静如初。后来李世民为了免除二位大将的辛苦,画了二人的全身像,手持鞭、锏贴于左右门上,邪祟从此绝迹。上行下效,于是民间也把他们敬为门神。

土家族的门神画像为秦叔宝、尉迟恭,也有贴神萘或其他威武之神的。土家族贴门神的习俗也是有缘由的,据传,古时候,土家族居住地区连年战乱,当时年岁也差,战死、饿死之人很多。土家族人将这些死了的人称为“惨死鬼”,过年时,这些“惨死鬼”会从四面八方赶来,闯入百姓家中享受些土家人供奉的香火、钱财。而只要他们进入了这些家里,家中就会出现凶灾,不但会危及一家老小,而且也会使来年五谷不丰,六畜不旺。后来,据传门上贴有门神画像的人家没有出现那些凶灾和不利的事,由此传遍了各土家族聚集区,于是贴门神变成了土家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团圆的欢乐,过年之前,远离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吃团年饭。团年饭是土家族人过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程。为了在过年这天抢年,办好团年饭,土家人往往会提前一至二天来精心准备团年饭。土家族人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过小年比过大年提前一天,有些地方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所办的年饭简单,要求也没有过大年高。过小年一般从中午开始陆续进行,过大年时,则因姓氏的不同而出现差别,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都会为抢年而将年饭弄得早早的,据称,谁家在过年时吃年饭越早,越能够在来年里吉祥如意,在过小年和过大年这天都会为了来年吉祥如意而抢年放起鞭炮。

待年饭办成后,要拿着香纸、腊烛、肉、粑粑、豆腐等过年时所吃的饭菜去敬八部大神,再到土地堂敬土地神,水井神等各种保护神,最后回到堂屋里敬祖先。土家族人不仅把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传说中有过赫赫战功的远古祖先当作族神顶礼膜拜,千秋祭祀,而且还将各自家族的列祖列宗,特别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家神常年供奉,香火不熄。每家堂屋都设有家先神位,谓之家先神龛。在过年这天,要将常年供奉在神龛上的家先牌位及香炉、蜡台,都取下来放在神龛下面的大桌子上。全家男人在辈份最高的长辈带领下,面对家先牌位焚香燃烛,磕头礼拜。一是请历代家先与子孙后辈们一起吃个团年饭,过上一个愉快热闹的年;二是祈求家先保佑子孙后辈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合家欢乐。直到正月十五才将家先牌位再供奉到神龛上。

在将各种年饭菜摆上桌后,每人还要夹一坨肉放在自己碗内的饭上,在饭上插上筷子,全家人站立于桌子四周,由长辈再在桌下烧纸钱,将三杯美酒撒于地上,恭请列祖列宗上桌吃饭了,随后,放起鞭炮抢年,谁家的鞭炮在此时响得最早,谁家就会抢到来年的好年成。

将该敬的都敬过后,按辈份高低和席位大小入座吃饭,一般须将上位让于吃年饭时辈份最大最年长的人,待长辈坐好后小辈才陆陆续续坐下。对于祭祀时所用过的饭菜,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是不能吃的,传说吃了会记忆力不好,多忘事,所以必须另盛饭给小孩们吃。平时小孩剩饭大人要批评,可吃团年饭时,小孩们碗里剩的越多越好,意味着来年丰收有余。

吃年饭的时间一般都要求比平时长,饭后不能立即抹桌、洗碗。传说古时候土家人不得不经常与异族打仗,常年弄得不得安宁,有一年,土家人正忙着准备年饭时,土家族山寨里来了一个小孩子,对于小孩的到来谁也没有在意,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孩是来“探水”(探听情报)的,因为土家族人疏忽大意,山寨里的情况被小孩弄了去。土家人刚吃完团年饭,还没来得及洗碗、抹桌时,敌军就对土家山寨进行了猛烈的进攻,青壮年不得不立即投入了战斗,老人和小孩则逃到了后山的山洞里藏了起来。敌军被打退后,大家才回来抹桌、洗碗。后人为了吸取教训,一直保持着这一习惯,并代代相传成为土家族人过年时的一种习俗。

土家族人所办的团年饭一定要用甑子蒸,甑子下层一般蒸的是大米饭,上层放上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坨肉,盖上甑子盖放在灶上用火蒸。团年饭这天的甑子饭甑得很多,一般需要吃到正月十五才能洗甑子。在所办的饭菜中也需要办一样合菜,就是将肉丝、萝卜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放在一起煮,这种菜被称为“贺菜”,这既是“合”的谐音,也有祝贺土家族祖先古时候在过年这天打了胜仗之意。这种“贺菜”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不吃家长会说你不懂事,但家长这天不会发火骂人,据称一是怕得罪祖先,二是骂和被骂都有一种不祥之感。关于土家族架甑子蒸饭也是有来历的。当年土家族官兵要过年时被朝廷征调去抗倭,只得提前一天集中过年,因人数众多,肉也无法一一切成片,只有将这些肉用斧头和菜刀砍成一坨一坨的,然后在这些肉外面裹些小米蒸在甑子上层将其蒸熟,至于其它的菜,更是没时间分别细炒了,只好将各种菜合在一起煮熟了吃。后来,这种方式代代相袭,逐渐变成了土家族过年时的一种弄菜的习俗。 除夕守岁抢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过年习俗活动之一。守岁,就是在旧年腊月三十(月小则是守二十九)这最后一夜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除夕夜里抢年就是待夜里的公鸡一叫,即刻点燃鞭炮放起来,关于这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远古时期,有一种散居在深山密林中的名叫“年”的凶猛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的腊月三十夜里窜到人群聚居之地尝一次鲜,出没时间也是天黑之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为此人们将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称作“年关”,后来,土家族人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提前吃晚饭后,熄火净灶,将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并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待“年”到来之时,用爆竹之类的将其惊走,以得到来年的兴旺吉祥。后来,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抢年的习俗。

土家族人在年三十这天晚上,火塘里都会烧上一个大柴蔸,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因为年火蔸烧得越大就越征兆着来年喂的猪也会越长越壮,日子也会越过越兴旺。在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堂屋内外灯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边,称之“守三十夜”。在守夜的过程中,土家人会热热闹闹谈一年的年景,讲来年的打算,讲土家人往事,摆古今历史,讲各种奇闻轶事,全家欢声笑语。守岁到公鸡鸣叫,便放起鞭炮爆竹,谁家的鞭炮若在公鸡一叫的瞬间响起,谁家来年就会兴旺,就会吉祥如意,这是土家族人在吃过团年饭后的第二次抢年,如果在吃团年饭时没有抢赢别人家的人,在三十夜守岁抢年时则会认真地拿着鞭炮,蹲在大门处,守着公鸡叫;待公鸡一叫,即刻将鞭炮放起来,紧接着整个村寨家家户户鞭炮震天。公鸡一叫,爆竹一响,土家族山寨就欢腾起来,争先出行并给土地菩萨拜年,争先挑水,争先推磨、舂碓,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热气腾腾的节日景象。当东方发白时,土家人便要“出行”了,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爆竹响过之后,土家山乡便充满了迎新春的气息。节日的盛装穿在身,走门串户互相道贺谱写一曲土家年节的快乐。 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它是土家族人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这天,大人催促小孩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以便去拜年。拜年时一般从家里开始,小孩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接受小孩拜年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交给小孩,尤其是分户后的小孩必须先给公公婆婆、伯伯、叔叔等长辈拜年,长辈受拜后都须给小孩“压岁钱”或准备好的花生、糖果、瓜子及其它的水果之类的东西,随后小孩们则跑去土家村寨里的其他人家去一家家地拜,到了拜年的路上,小孩们便结成三五成群一伙去拜了,即便是平时有怨的人家,到了拜年这天,都会笑脸相迎。小孩们拜年去前,家里的父母一般告诉小孩们,会吩咐男孩子走前面,女孩子走后面。起点排行榜

大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相说着“恭喜发财”、“四季如意”、“顺心顺意”之类祝福的吉祥拜年话语,走进任何一家里,先都要说一句“给你们拜个年”,随后便说其它的吉祥话,主人则会拿出家中准备好的东西送给拜年的人吃。

最正规的拜年,要算是年轻夫妻正月初一双双上岳父母家去拜年。女的背上花背笼,男的背上满满一背粑粑、煻糁和腊猪腿,女婿向岳父岳母磕头拜年后,就在岳父母家住下来,正月初二不能出门去拜年,据称是这天出门拜年不利顺。拜年去后一般只能正月初四回家,在岳父母家坐得时间较长的也不能正月初八回家,在土家族人中有“七不出门八不归”的说法。

如果带着小孩在正月里走亲戚,进屋时也需要带上一些东西给亲戚,在亲戚家玩过几天回家时,亲戚则会给小孩们打发一些钱,并说上一些祝福小孩健康成长之类的吉祥话。

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

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

1、赶年

土家族团聚过年,有其独特的习俗:若腊月大则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则二十八过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过,俗称过“赶年”。

2、牛王节

农历四月八日是土家族的牛王节。这一天人们盛装来到牛王庙,供酒、肉、米把,并焚香祭祀牛王,同时放鞭炮、吹吠呐、跳摆手舞。摆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亲好友。

3、六月初六晒龙袍

六月初六,晒龙袍,是土家族盛大节日之一。

4、族年

族年也是土家族传统节日。酉阳县东部的土家族每年农历七月一日过年。为缅怀祖先,形成独特的年节习俗。

5、女儿会

湖北鄂西恩施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举行“女儿会”。会场设在贸易街场上,是通过贸易的形式,让青年男女相识、相爱、定情的节日。

6、尝新节

尝新节是土家族的民间节日,每年中秋前后,各村寨根据庄稼成熟情况,择吉日举行。尝新,即品尝新收获的谷子。

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

湘西土家族500年的习俗,过赶年这个传统有哪些历史典故?

起点排行榜(https://www.dressupstart.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湘西土家族500年的习俗,过赶年这个传统有哪些历史典故?的相关内容。

位于梵净山西大门的紫薇镇团龙村,每逢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提前一天过“大年”,这种习俗,代代相传,约定俗成,沿用至今,当地人俗称“过赶年”,也是土家族人最大的节日。清晨的团龙村,上上下下、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清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写对子、贴春联、推石磨、打糍粑、品土家罐罐茶、吃汤圆,整个村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和春意;如今,这些地方民俗也已都被国家列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有史记载:于嘉靖三十三年即公元1554年冬,率义仔三万余众,远涉三千余里,奔赴抗倭前线。“永顺兵剿新场倭,倭故不出,保靖兵为所诱遽先入,永顺土官田灾、田丰等亦争入,为贼所围,皆死之”。前期各军配合不好,指挥不当,导致土家联军初战不利,“督抚经略失宜,致永顺兵再战再北”,直到王江泾之战,“保靖掎之,永顺角之”,各军互相配合,“斩获一千九百余级,倭为夺气”!史称石塘湾大捷和王江泾大捷。这有倭患以来的第一个大捷,因此嘉靖皇帝亲笔题赐曰:”东南第一功”!并且在江南地区树立石牌坊以表彰战功。此战之后,土家联军转战各地,也有后来发展为戚继光的义乌兵的骨干力量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为了确认土家族为一个单一民族,中央和湖南省派出调查团深入到湘西土家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各分团撰写的调查报告中也都有关土家族过年习俗的内容,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龙山县分团撰写的《湖南龙山县土家族有关情况调查报告》记载:“过年,土家人民一般23日过小年(也有25日过小年的),小月28日,大月29日过大年则是一致。不过有些地区,在当年死去了长辈的人家,却提前一天过年。”

当时也有人对土家人“过赶年”的说法提出过异议,但为了尽快恢复鄂、渝、黔边土家族民族成分,也就没有再坚持土家人没有“过赶年”说法的观点。此后,土家人“过赶年”就这样在土家知识阶层中“无中生有”地被确定下来了。更有甚者,近年来,有学者还给“过赶年”取了一个连懂土家语的土家人都不懂其意的“土家语”名称“乞老嘎卡”,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一些省市还极不严肃和不负责任的将“过赶年”列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就是起点排行榜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起点排行榜。更多相关文章关注起点排行榜:www.dressupstart.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土家族的有哪些节日 土家族的节日简述”相关推荐
水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水族的节日有哪些
水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水族的节日有哪些

水族有什么传统节日水族的节日有哪些1、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2、卯节。水语称“借卯”。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和与之相临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人过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日子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共分四批轮流过节。由于“卯节”和“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故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过端

2024-01-23 19:12:00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节日风俗习惯1.春节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

2024-02-11 11:14:15
满族的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节日是什么

满族的节日是什么满族的传统节日其实蛮多的,比较常见的有满族春节撷趣,满族的添仓节,满族的二月二,满族的虫王节与颁金节,满族的中元节等等。那么下面就讲讲满族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具体如下。满族春节在古时候被称作为元旦,译为满语的话就是阿涅业能业,这一天在满族的传统中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而他们的春节其实是源自于汉族的习俗,所以满族的春节习俗跟汉族的会有些相似,但是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2024-02-17 01:41:17
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瑶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蒙古族除夕晚上,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方开始吃饭,酒肉吃得越多越好。还要向长者敬“辞岁酒”,然后围火塘吃饺子。初一早上,男女盛装,三五成群,开始串包,并进行赛马。彝族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布依族初一,姑娘们黎明时分就挑一担“吉利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前去参加“踩花会”吹“哟友”

2024-02-04 08:29:34
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藏族有哪些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藏族传统节日:山会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

2024-02-04 19:27:19
土族的名族特产有哪些
土族的名族特产有哪些

新疆必买的十大特产新疆必买的十大特产有: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葡萄干、新疆红枣、新疆核桃、哈密大枣、特克斯苹果、熏马肠、酸奶子、焉耆大白菜。1、吐鲁番葡萄吐鲁番葡萄,是近年来备受追捧的一种葡萄品种。它的品质优良,含糖量高,口感酸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吐鲁番葡萄的栽培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2、哈密瓜哈密瓜,一种来自新疆哈密地区的特产水果,以其肥

2024-02-05 13:45:44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白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一、三月街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二、

2024-02-06 23:43:39
水族有哪些传统节日要一个?
水族有哪些传统节日要一个?

中国水族的习俗50字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鱼酸(鱼虾制成)、臭酸(猪、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种。其中以辣酸为最常用。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以糊辣椒面、盐巴并舀一点菜

2024-03-14 0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