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 18:56:40 | 起点排行榜
朝鲜族春节习俗是什么
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为了迎接春节,在腊月除夕那天,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的乾乾净净。晚上,女人们连夜准备年夜饭。孩子们更是因为“除夕夜里面睡觉眉毛会变白”而尽情玩耍。那天夜里还要在屋里、院子、厨房、仓库、厕所等处点通宵夜灯,即所谓“守岁”。
春节早晨起来,首先洗簌干净,然后换上事先准备好的新衣服,祭祀祖先,也就是祭奠供奉在祭祖房的四代祖先牌位。祭奠结束后,需进行新年第一次行礼,即所谓“拜年”。在家人拜年时,接收拜年的长辈需要给小辈一些压岁钱;拜年时,公公婆婆除了给新过门的儿媳妇压岁钱,还会送一些诸如化妆品、头绳等小礼品。家人百年后有祭祖的饮食做为早餐。然后,小辈们又出门给亲戚或邻居的长辈们拜年。
春节的年饭一般为年糕汤、打糕、米糕、松饼等。从春节那天起,各种民俗游戏会陆续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跳板、放风筝等游戏。
朝鲜族节日春节有什么习俗
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每逢年节和喜庆的日子,饮食更加讲究,所有的菜肴和糕饼,都要用辣椒丝、鸡蛋片、紫菜丝、绿葱丝或松仁米、胡桃仁等加以点缀。受汉民族及文化影响,朝鲜族民间节日亦有“元旦”(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已”(农历的3月3日)、“寒食”(清明节)、“燃灯节”(农历4月8日)、“端午”(农历5月5日)、“流头日”(农历6月5日)、“秋夕”(仲秋节)、“重九”(农历9月9日)和“入关”“冬至”等。其中元旦、上元、寒食、端午、秋夕为一大节日。朝鲜族过节,除做节日饮食外、还根据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此取乐。如:除夕,朝鲜族以特有的方式庆贺,亲朋欢聚一起,相互拜年,食用自制的打糕、米酒和“德固”饼汤。春节期间除唱歌跳舞外,还到田间烧火堆,以驱害虫,妇女进行跳板、荡秋千等活动;清明节上坟添土;中秋节除草祭祀,以示对故人的哀思。另有三个家庭节日,即抓周、回甲节(六十大寿)、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婴儿周岁要邀请客人共同欢度婴儿的生日;后两个是喜庆日,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每逢这些节日都要大摆筵席,宴请宾客。届时要先在餐桌上摆一只煮熟的大公鸡,公鸡的嘴里还要叼一只红辣椒。筵席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席,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席最为讲究和隆重。朝鲜族自古以来就有尊敬老人的传统,老人在朝鲜族内普遍地受到尊敬和优待,有着很高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他们甚至把八月十五定为"老人节"。藉以表达对老人的尊敬之情。朝鲜族一向重视儿童,每年“六一”节便举行盛大的欢庆活动,举家参加庆贺。朝鲜族平时也十分注重孩子们的培养,不惜花重金聘请家庭教师,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的智力。在重大节日,朝鲜族往往举各种多姿多彩的游艺活动。在朝鲜族的绚丽的文化遗产中,民俗游艺占据着独特的位置。其种类可达三百种之多,一些活动简便易行,老少皆宜。具有代表性的有荡秋千、跳板、摔跤、拔河等。
朝鲜族有哪些新年过春节的传统习俗?
不管怎么样,都得从食物聊起。朝鲜族人大多不会制作那么复杂的菜肴,但是泡菜却是必不可少的。以辣白菜为主,还有英菜、萝卜条(朝鲜族语叫“gadugi”)淹制作的泡菜也很好吃。所以,去朝鲜族朋友家做客,光是泡菜就能摆上一小桌子!糕点以粘大米为主制作的打糕是最主要的节日用点,制作起来算是容易。多是蘸红小豆吃,也有蘸黄豆面吃的,还有蘸白糖吃的。米肠,我比较喜欢吃这东东。但是制作起来也麻烦,用猪血混合粘大米灌入猪肠里再入锅煮。有一年我生日的时候,老婆为了讨俺欢心就制作米肠,结果是她当场累得晕S过去,在医院住了一夜才回家。从那以后,我家就再没做过这东东。唉,买来的就没有那么好吃了。我最喜欢吃的是一种朝鲜族语称作“shergi”的糕点,制作起来比较麻烦:将瓦盆的底挖一些圆洞洞,坐在朝鲜族人特有的那种大铁锅上面,然后将磨成粉的粘米面一层一层地铺在瓦盆中,每一层粘米由红小豆隔开,上面盖上盖子蒸制,真好吃!因为制作起来太麻烦,现在的朝鲜族人家也少有那种大铁锅,所以算是罕见了。朝鲜族人自然也包饺子,朋友们看韩剧听他们讲一种叫作“mandugu”的东东,译过来叫“饺子汤”。对,顾名思义,是汤!我吃过,当时很奇怪,在汤里发现了饺子!而且陷里有豆腐,哈,也别有一番风味!准备好食物,大年三十就和我们一样,也吃年夜饭、包饺子,所有中国人都一样。大年初一,头一件事就是祭祖。朝鲜族人祭祖在春节时并不去墓地,从不烧纸,而是在家摆上供桌拜祭。仪式简单。接下来就是拜长辈,不仅仅要拜自家的长辈,年轻的男子(女孩子不参加这种仪式),要去村里所有有老人的家里去叩拜长辈。而且,如果有的人家有爷爷辈的前辈在,父辈也要前去叩拜。有老人的家里,都会准备一桌酒菜,以招待前来叩拜的人,当然有的人喝上一杯酒,有的就只拜完就走。很是热闹。等叩拜老人的仪式完后,家人就可以坐下来吃饭了。如果是人多,那么男人一张桌,女人一张桌。有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传统。
朝鲜族人喜欢玩花图,可惜这种游戏我不会玩。还有一种抛点的走棋。
朝鲜族搬家习俗有什么说法
在建房和搬迁禁忌中,房屋正面要开阔,忌讳与山峰恰好相对;搬家时,要选择吉日和普通日,避开凶日(农历每月的7、17、27日为吉日,9、19、10、20日为普通日,其他为凶日)。搬家时不杀狗也不吃狗肉
朝鲜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1、朝鲜族青年男女若在相互学习或一起劳动时产生了爱情想要订婚时,必须向双方家的父母表明心意,然后男方家的父母会带着儿子到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的父母拒绝见面,那就比较不好谈了。如双方父母见面,男女青年可以在旁边听但不要说话,既然在谈了婚事就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能谈妥,男青年则要先向女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的父母叩头。而且男女青年还要当场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朝鲜族的习俗要求男方在婚前把彩礼送到女方家,结婚时男房家的新人里的所有家俱、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等都是要女方家里准备的,是作为嫁妆的。所以朝鲜族结婚女方家的压力会比较大一些。
2、在农村里新娘是坐着牛车来到男方家的,男方的家长和哥嫂、亲属都会来到村边接她们,当新娘子到来的时候就边跳舞边迎接,一直到跳舞跳到家门口。家门口应铺好红地毯,新郎将抱着的新娘放下后,拉着新娘的手进入新房。
3、新郎迎亲时需要带一只彩色模雁去女方家,放到新娘家客房门外的小桌子上,然后把模雁往前轻轻推三次,最后行跪拜礼。雁是双双高飞,至死不离的一种鸟类,奠雁象征新郎新娘像雁永远不会分离,忠贞的爱。
朝鲜族对婚事非常慎重,仪式也比较隆重。同宗不许通婚,表亲不许结婚,这是普遍戒律。过去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传递资讯。女方家同意,男方家便将儿子的出生年月日送给女方家,称为“送四柱”。女方家将男方的“四柱”与女儿的“四柱”相合,无犯相,认为可以通婚。而由媒人通知男方家,男方家同意后即给女方家送去聘礼,叫“纳彩”。婚姻关系一旦确立,双方都不准毁约,如果婚前一方亡故,另一方要为其服丧,有的男方亡故,女方则为寡妇而不许再嫁。在盟内有些朝鲜族人家还有早婚的习俗,男十一、二岁或十三、四岁,女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即结婚。1949年以后,由于贯彻《婚姻法》,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已不多见,但婚礼仪式仍然比较隆重,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
新郎婚礼,是新郎迎亲时在新娘家举行的仪式。传统仪式中有奠雁礼、互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每一项礼仪,都有其久远的传统。如奠雁礼,是新郎迎亲时带去一个木刻彩画的模雁,放在门外的一张桌子上,新娘穿戴新妆端坐屋内,新郎跪拜模雁,象征新婚夫妇像鸿雁一样比翼双飞,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奠雁礼后,新郎新娘一里一外(屋里屋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互拜礼后,进行房合礼,新郎进屋与新娘单独相见、亲近并互相问候。席宴礼,是新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糕点、糖果、肉、蛋等食品,由伴郎和邻里青年相陪进食。席宴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碗饭内埋一个去皮的鸡蛋,但新郎只能吃一半,另一半在退席后留给新娘吃,意为夫妻恩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新郎婚礼后,新郎在新娘家先共住一段时间(3~7天),后择吉日返回男方家。女到男方家,公婆出来跳舞,以表示热烈欢迎新娘的到来。
新娘婚礼,只有婚席和舅姑礼。新娘到达第一天举办新婚席,席上有一只煮熟的公鸡,嘴叼一个红辣椒,象征子孙兴旺。新娘宴席要比新郎宴席丰盛。舅姑礼,是新娘到来的第二天早晨举行,实际是新娘将早已备好的礼品献上叩见公婆及亲戚之礼。婚宴后便开始娱乐,至深 夜散去。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门。此外还有“初行”、“亲宴”、“姻亲相面”等婚后礼节。起点排行榜
朝鲜族婚礼上都有什么习俗?
朝鲜族婚礼中国的朝鲜族是17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陆续从邻国朝鲜迁来。在吉林省延边和东北各地定居。由于历史上朝鲜族和汉族长期友好往来,所以朝鲜族的风俗习惯,除保持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外,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在婚俗方面汉族有些早巳废止了的婚俗,在朝鲜族近代婚俗中仍然保留着。如汉族原来实行的“六礼”习俗,在朝鲜族中常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严格认真地执行。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中国朝鲜族中向来有“南婚北丧”的说法。南,指“南道人”。即从朝鲜南部迁来的人;北,指“北道人”,即从朝鲜北方迁来的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国的辽宁省和黑龙江一带,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边一带。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礼,仪式繁杂而隆重。现在朝鲜族婚礼中,女嫁男娶同时进行。但在过去则不然。在男道人的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把新娘娶回家。朝鲜语称这种婚份为“罕孔纳得里”《三国志)载:“高句丽人,其俗做婚姻,言语已定,女家做小屋于大屋后,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大,乃将妇归家。”这就是说,“罕孔纳得里”是一种“两次婚”婚俗。即先过“从妻居”生活,后过“从夫居”生活。但它和云南省布朗族的“两次婚”不同。布朗族的两次婚,是古老的“不落夫家”习俗的一种表现,即婚礼后新娘返回母家长期居住,等过了几年或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再回婆家居住,回来时要举行婚礼。而朝鲜族的“罕孔纳得里”则是“从妻居”和“从夫居”婚俗的一种复合形式。 “罕孔纳得里”婚礼要举行两次。 第一次是“男家嫁儿,女家迎婿”。婚礼主要在女方家举行。届时新郎穿礼服骑马前往女家,下马后在临时安排的婚室休息。举行婚礼时,新郎脚踏凉席步入礼厅,新娘则由她的哥哥抱入礼厅。新郎新娘会齐后,互相对拜。婚后第三天,新郎返回自己家中。过半个月,新娘家派人将新郎接回,从此长期和妻子生活。 第二次是过几个月或一年之后,新郎要把新娘娶回家去。这次只设大席而不举行婚礼。新娘拜见公婆、叔母及大小叔姑、从此常住婆家。 中国的朝鲜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婚礼礼节往往十分烦琐。定婚时,双方父母在女家见面,相互发表意见。最后由双方父母确定婚姻关系。否则不管青年男女之间关系多好,也不于承认。定婚后,接着举行“小婚礼”。男家准备丰盛的食品,并带着送给未来儿媳妇的衣物到女家。女方家也准备食物招待。男女双方的近亲们都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在这种场合,双方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子女说些谦虚的话。如女方父母说:“我家的姑娘还小,不懂事,今后就拜托你们了。”男方父母则在女方父母面前发誓,要好好照顾儿媳妇。在这样的小婚礼上,双方父母高兴地确定婚礼日期。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聚居的地区,非凡是延边地区,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全面发展。延边地区是中国北方闻名的水稻之乡,又是中国主要的烤烟产区之一。延边黄牛是中国五大地方良种黄牛之一,人参、鹿茸均驰名中外。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男子喜欢摔跤、踢足球,女子喜欢压跳板和荡秋千。朝鲜舞蹈包括长鼓舞、刀舞、扇舞、巫舞等。 朝鲜族人非常尊重老人,并将8月15日定为"老人节"。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菸;吸菸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 餐桌上,匙箸、饭汤的摆法都有固定的位置。如匙箸应摆在用餐者的右侧,饭摆在桌面的左侧,汤碗摆在右侧,带汤的菜肴摆在近处,不带汤的菜肴摆在其次的位置上,调味品摆在中心等。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忌讳人称"鲜族"。 朝鲜族婚俗中,定婚前,一般也要经过提亲、请婚、定吉日、送聘礼等程式。 姑娘和小伙的接触传话,需要一个"媒人"。首先,男方家要让媒人到女方家"看善",与汉族的"相亲"相似,如满足,小伙正式向姑娘求婚,女方若也同意,男方家就往女方送"四柱"。四柱就是在一张纸上写着姓名和星辰宿象(出生的年月日时)女方再拿姑娘的四柱与之对"穹合"。 所谓"穹合",就是指男女的属相是否相顺而不相克。如二人生肖相合,女方就经媒人通知男方家,说两个人的"穹合"相对,男方可"择日"确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并送彩礼到女方家,一般要有"青缎"、"红缎"等。 到了婚期,新郎须由长辈护送亲自去迎娶,按规定的时间进到女方家,把带来的一对木刻的大雁献上去,比喻今后要像大雁一样比翼双飞,永不分离。 随后举行"醮礼",女方在正室中心按东西方向合放两张桌子,中间放青松翠竹,松竹上披青红线;桌两边放上木雁,摆上酒食,在主礼者引导下,西边的新郎向对面的新娘敬酒,新娘谢拜回敬。 接着,新郎入上房接受女方为他预备的"大桌",上摆鱼肉、水果、糕饼、糖果之类食品,在接爱"大桌"时,新郎要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并且说一些礼让双亲和宾客的话,以免失礼。这个程式之后,新郎才可骑马领轿娶回新娘。 六十年金婚温旧梦 朝鲜族还有一种非凡的婚礼,称为"归婚礼",假如一对夫妻结婚六十周年依然健在,且子女中无人夭折,同时拥有孙子孙女,就可进行归婚礼。 婚礼上,两人必须穿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其隆重程度不亚于年青人,这天,子女、亲戚按辈份远近,年龄大小依次向老两口敬酒并跪拜以示祝福。随后,幸福的两位老人坐上一辆婚车,绕村一周,左邻右舍,男女老幼纷纷前来祝福,祝福他们健康长寿。
1、壮族
(1)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
(2)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2、藏族
(1)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2)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3)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3、拉祜族
(1)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
(2)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1、蒙古族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到傍晚要“祭火”。“祭火”是从萨满教传入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做祭品,然后由长辈点燃九个小灯,并将祭品投入旺火里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幸福。祭火忌用红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为蒙古族都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烧完祭品后,全家进餐。有的把祭品的剩余送给附近亲戚吃。“祭火”的时辰为傍晚黄昏时,上祭品时,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叩拜。在古代,有钱人还专请喇嘛祭火。
2、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有关衣食住各方面的事,如炸油果子,油食花样繁多,尤其供佛之品要讲美观。其次是包饺子。年三十是最热闹的一天,全家换新装,上午要上供祭佛,在佛柜供台上摆上各种奶食、油食,摆成小塔型,上边插上特制的金银花。还用十二个小铜盅倒满白水,一天换一次水,然后点上长明灯。同时,开始由对联(与汉族同,只是写蒙文)。晚上,备好饭菜后,在院外找一平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开始祭祖先。长辈嘴里念着高祖、曾祖的名字,把酒一盅又一盅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完祖先后,全家上席,晚辈敬酒给长辈送旧岁。这天,全家不论男女老幼,玩什么都可以。在牧区,男人下蒙古象棋,女人、娃娃玩“羊拐”,蒙语叫“沙”,一直玩到天明。初一凌晨,摆好饭菜上度给老人长辈敬酒,敬酒时要跪拜,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向上下摆动。这时,长辈祝福你长命百岁,终身幸福等。未婚女子与男人一样叩拜,而已婚女人则右膝下跪,左膝半跪,右手在面额右侧上下摆动。新媳妇则须唱歌。初一不分男女相见第一名话是问:“新年好”、“过年好”,而不说“见面发财”之类的话。给亲戚拜年时,每人带蓝色哈达和酒。到亲戚家,先到佛堂或者供佛像之处,给佛像叩头,然后用自备的酒敬长辈。向长辈敬酒时,敬者必须戴帽子。长辈兄长向你敬酒,必须站起来等;而且喝完才算有礼貌,如不喝者可回敬。如今拜年时,已改为握手等新习俗。牧区拜年时,不管是否吃过饭,都煮饺子。
春节的习俗是什么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关于春联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春联起源于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时,会在桃木板上分别画出“神荼”“郁垒”两位神仙的模样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张贴在门上,
广州过年的习俗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广州美称花城,以种花为业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更成为广州的一大民俗。每年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
春节习俗活动是什么?有年夜饭、办年货、守岁、拜年、扫尘等。1、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
湖南春节习俗湖南春节的风俗有:小年和祭灶神、除夕和团年饭、贴春联、拜年和压岁钱、招财进宝。1、小年和祭灶神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
春节的民间习俗是什么?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
扬州的春节习俗是什么在扬州,春节的习俗从腊月初八开始就已经渐渐弥漫在空气中。民间有谚语云:“腊月十七十八,越扫越发”,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彻底打扫卫生,寓意除去一年的尘埃,迎接新年的到来。腊月二十四,扬州人称为“送灶”日。传说在这一天,灶神会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灶饭、马料和麦芽饼等供品,送灶神上天。民间还有男不祭月、女不送灶的习俗。腊月二十五到二十六是扬州
各个民族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藏族的春节习俗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
春节礼仪和习俗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ChineseNewYear),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又称“过年”“过大年”,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
2024-01-19 16:17:45
2024-02-11 14:05:14
2024-01-26 09:13:09
2024-02-15 18:05:14
2024-01-25 23:50:45
2024-01-17 19:02:58